品牌与心意:如何在用户心中真正住下来
前段时间,一位做AI工具的朋友很郁闷地问我:“我们模型精度很高,界面也流畅,为什么用户用完一次就再也想不起来了?” 我没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他:“如果用户向别人介绍你,第一句话会是什么?” 他想了想,有点尴尬地说:“好像……就是个能帮忙写东西的AI吧。”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:很多技术团队执着于优化算法,却忽略了在用户心里“安个家”。
一、我们是在做品牌,还是在做“熟悉的陌生人”?
用户的心智其实特别像一线城市的房价——极度稀缺,且只留给“对”的人。 有些品牌,像Notion、Midjourney,在那儿买了永久产权房;而更多工具,只是临时摆了个摊,随时可能被清走。 比如:
- 临时摊贩型用户说:“这个AI工具还行,偶尔查东西用用。”
- 有房有地型用户说:“你说Notion不好?我所有项目都靠它管理!” 真正的品牌,不是让人“知道”,而是让人“认同”。
二、品牌走进人心的三层台阶
我以前总觉得“品牌定位”是个特别虚的词,后来才明白,它其实特别实在——就是用户愿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提起你。
1. 第一层:功能有用 – “你有点用”
比如:“AI写作工具,一键生成文章”。 这层很重要,但也很脆弱——一旦有人更便宜、更高效,用户很容易就走。
2. 第二层:场景绑定 – “我总会需要你”
比如Notion的“第二大脑”、Midjourney的“创意伙伴”。 到了这层,用户会在特定时候第一个想到你,因为你已经长进了ta的工作流里。
3. 第三层:情感归属 – “这说的就是我”
比如“我用Notion管理生活”背后的极客自豪感,或者“用AI辅助创作”的创新者身份认同。 这时用户选择你,不只是因为你好用,更是因为你用品牌,帮ta表达了“我是谁”。 大部分AI工具停在了第一层,却抱怨用户没有忠诚度。
三、我是怎么尝试给品牌“找记忆点”的?
1. 与其大而全,不如小而精
以前我总想说明白“我们是什么”,后来发现,不如说清楚“我们能为谁解决什么”。
- 旧思路:“多功能AI助手”
- 新思路:“忙碌经理人的每日简报专家” 越具体,越容易被记住。 就像给人戴帽子,宽檐帽容易被吹走,针织帽却牢牢贴合。
2. 重复,不是机械复制,是持续相见
用户忘性非常大。今天记得你,明天就可能忘记。 但“重复”不意味着每天发广告。优秀的AI产品这样做:
- 产品启动页写:“你的思维伙伴已上线”
- 使用中的提示语:“需要我帮你梳理这个思路吗?”
- 用户达到一定使用时长,授予“深度思考者”标识 用一套统一的符号、语言、体验,反复告诉用户“我是谁”,直到ta也这么认为。
3. 陪用户一起成长
用户会变,品牌也不能静止不动。 比如一个AI研究工具,可以这样伴随用户:
- 入门期:“你的文献导航专家”
- 成长期:“你的研究分析伙伴”
- 成熟期:“你的学术合作者” 内核没变——“我是你的专家伙伴”,但表达方式随用户专业阶段而迭代。
四、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案例: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
我见过一个AI研究工具,他们没有强调自己的算法多厉害,而是专注于理解学者的真实困境:文献泛滥时的无助、思路卡顿时的焦虑、突破发现时的喜悦。 他们的产品语言充满人情味:
- “这篇文献和你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,要优先读吗?”
- “这个数据趋势很有趣,或许值得深入分析?”
- 甚至开发了“学者社区”,让相同领域的研究者能够互相启发 结果用户不仅持续使用,还在学术圈自发推荐,说“这不像个工具,更像有个研究助理在身边”。 它让我看到:最深入人心的定位,不是技术的堆砌,而是关系的建立。
五、如果你也想让品牌被记住,可以从这三件小事做起:
1. 做一次真诚的“用户访谈”
别问“喜不喜欢我们家”,试试问:
“如果把我们产品比作一个人,你觉得ta会是什么性格?” 如果答案模糊或不一致,说明你的定位还没穿透。
2. 改写一句slogan
别再说“强大的AI平台”,试着说:
“______人群的______专家” 比如:“青年学者的研究洞察专家”、“内容创作者的灵感激发专家”。
3. 设计一个“小仪式”
用户使用达到某个里程碑时,不止发通知,还可以给个暖心反馈:
“感谢你与AI伙伴共同完成了第50次协作!为此,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专属的‘思维伙伴’电子勋章。” 附上一段个人化的总结,如:“这50次对话中,你探索了12个新领域,提出了36个关键问题——持续追问的你,很棒。”